主人简介
 woo
2942
帖子
3681
积分
23
粉丝
发短信 加关注
 空间
  • 总访问量:94319
  • 今日访问:33
  • 注册时间:2008/12/30
  • 上次登录:2019/10/26
日志分类 <全部>

日志 TOP10

日志:

中国慈善家》:深圳国际公益学院教务长曾晶认为,公益领域人才问题是普遍缺乏常识,现代公益教育结构缺少通识教育培养。你在21年前即创办上海市慈善教育培训中心,近10年来一直致力于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对此观点怎么看?

  徐本亮:我认同这个观点。公益实际上是一个专业,要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和常识。30多年前我们搞市场经济,厂长、经理都要经过培训,持证上岗。这个培训对当时经济改革和企业发展起到很大作用。现在随着社会组织的发展,各行各业都有人进入社会组织,但是我们过去缺乏培养社会组织人才的教育,绝大部分社会组织负责人没有经过最基本的培训,很多人是凭爱心和经验做事情,缺乏社会组织的知识和技能。有些社会组织把公益理解为做志愿服务,很多人都是拿自己的钱在做公益,这肯定是不可持续的。很多地方政府也认为,做公益就是做好事、献爱心,在购买服务时就不给人工费、管理费。所以我认为,公益行业需要“扫盲”,需要普及常识。

  《中国慈善家》:目前针对公益从业者的各种培训班、训练营、工作坊、讲座层出不穷,且大多都是免费,怎么看它们的作用?

  徐本亮:公益行业能力建设看起来轰轰烈烈,但是里面有“虚火”。据我的观察和了解,主要的问题有:缺乏高质量的师资,有的培训理论脱离实际,不接地气;培训的内容和安排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培训重形式轻效果,内容碎片化,学员很难形成知识体系;重“术”轻“道”,忽视使命和公信力的培训;脱离中国社会组织的实际,照抄照搬国外的一些热门名词和概念;有些支持型机构自身能力不足,缺乏能力建设的知识和基本条件。现在有些培训请企业的老师来讲,好处是可以把企业一些好的东西带到社会组织,但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他不了解社会组织,讲的内容脱离社会组织实际,举的也是企业的案例,社会组织很难运用。能力建设的有效性亟待提高。

  《中国慈善家》:但是目前的培训资源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的资源相对较少。

  徐本亮:的确是这样,所以为了促进各地社会组织健康持续发展,这些年我一直坚持在第一线。迄今除了西藏、青海,其他省区我都去过,而且我专门到中西部、东北等那些社会组织发展起步较晚的地区去。因为我认为这些地方也要发展社会组织,差距就是机会。在中国做能力建设,必须跟党和政府的政策、期望相一致。现在“两办”文件特别提出要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比如在重庆南岸区,一个区就建立了120多家社工服务站,这些社区社会组织非常需要有效的培训和咨询。

  我去年专门向敦和基金会申请了一笔经费,在东北地区办了两期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培训。东北几乎是被人忽略的地区,但那里的社会组织也要发展,这是大势所趋。而且我看到,那里有很多人做社会组织做得很苦,他们有情怀,但是不懂怎么做,所以我就带着资源去为他们服务。

  社会组织也像金字塔一样,有高端的、塔尖的,有北上广深、沿海地区的,但是面大量广的是起步较晚地区的,三四线城市的社会组织。“基础不稳,地动山摇”,在中国只有把面大量广的、起步较晚的社会组织培育好、发展好,才能推动整个行业健康发展。但是现在许多的论坛、会议、培训只是注重高端的(需求),而忽视这种面大量广的需求,包括慈展会也是这个问题。所以我觉得中国社会组织能力建设要重心下移,少一点浮躁,多一点实干,这是很重要的。

  《中国慈善家》:你刚才提到发展社会组织要跟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一致,结合你的经验,有什么思考或心得可以分享?

  徐本亮:社会组织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所以我现在努力在政府中找到想做事情的人,首先影响政府官员,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让社会组织有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更多的资源。有的社会组织,特别是那些相对比较落后地区的社会组织,常常会抱怨政府不支持、政策不到位。这个情况是存在的,但是我和他们讲,抱怨解决不了问题,我们还是要通过多沟通、多努力去影响政府。

  比如今年4月份,长春市南关区民政局局长想做公益创投,但是不知道怎么做。他通过别人介绍和我联系,向我咨询,还专门邀请我为他们民政局的领导班子介绍公益创投。后来他说,亏得你徐老师来给我们讲一讲,不然我这钱就扔到水里了。原来民政局计划拿出50万资助五个项目,项目计划书都已交上来了。我给他讲了公益创投后,他们认识到这五个项目都存在严重问题,是不能给钱的。后来他们委托我制定了公益创投方案,并且说服区长,区里投入180万元搞了南关区首届公益创投活动,这在整个吉林省都是第一次,实施方案是我写的,而且告诉他们一定要给人工费、管理费。这对培育和促进长春社会组织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我是著名管理大师德鲁克思想的信奉者、实践者和传播者,德鲁克指出,要把问题当机会,把变化当机会。做能力建设的人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只有深入第一线,到社会组织中间去,才能发现问题,了解痛点,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提供有效服务。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

  《中国慈善家》:公益行业能力建设首先培养的是人才,你觉得公益行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

  徐本亮:我认为中国社会组织最需要的是一大批卓越成效的管理者。目前大部分社会组织需要一专多能的人。因为初创的社会组织,往往是一个创业者带一、两个员工,由于经费限制不可能聘请太多人,需要一专多能,比如又会做项目,又会筹资,另外还会宣传,实际上对人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还是很高的。而且一开始什么都做,对个人成长和发展是很好的锻炼和积累。公益行业的人才需要有T字形的知识结构。

  《中国慈善家》:社会组织由于没有利润底线,从业人员往往对于绩效、成果不够重视,对于自身能力建设表现得动力不足。如何通过培训解决这个问题?

  徐本亮:首先要确定使命。德鲁克说过,社会组织是为使命而存在的,社会组织也是为成果而存在的。为什么他要强调使命?这里面有个重要原理,叫“使命导向成功”,就是使命会决定机构的战略;战略会决定机构的结构;结构会决定最终的成果,所以机构要有使命。如果把社会组织比作一辆汽车,需要四样东西:方向盘—使命;发动机—公信力;两个轮子—营销(做项目)和创新,缺一不可。社会组织的生存发展,一定要有使命、公信力、成果和创新。但是今天中国有多少社会组织同时有这四样东西呢?这就是问题所在,也是社会组织发展的痛点。通过有效的能力建设补齐“短板”迫在眉睫。

  所以我经常讲一句话:今天看不见的,比看得见的更值钱,无形的比有形的更有价值。但是公益界和社会组织对看不见的和无形的往往不重视,甚至是忽视的。比如一些筹款人训练营和很多培训,讲的都是“术”的层面,讲“道”的很少。“道”的东西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它是会起根本作用的,没有“道”,“术”再好,不一定发挥作用,还有可能会走向歧途。




来源:情暖湛江志愿者协会
  楼主
  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