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简介
 亦云
422
帖子
2915
积分
6
粉丝
发短信 加关注
 空间
  • 总访问量:162185
  • 今日访问:180
  • 注册时间:2013/8/15
  • 上次登录:2018/8/30
日志分类 <全部>

  ※ 美食

  ※ 旧街风情

  ※ 社会生活

  ※ 情感

  ※ 风景

  ※ 往事

日志
  • [2013-10-30]话说鸭乸港 [图]
                  话说鸭乸港    “鸭乸港”是赤坎人最熟悉不过的地方,指现今新春路、新景路周边的地带。清朝末年,鸭乸港成了赤坎的港口,现在民权路口的一座低矮破旧的房子,正是当年港务所的旧址,那风化剥落的墙壁,仿佛默默地向人们诉说当年的沧桑……     进入鸭乸港要经过一条横跨北桥河、长约30米的鸭乸桥。上世纪60年代前,鸭乸港桥是用木搭建的,宽不过3米,一头连着民权路,另一头连着新春路。涨潮时,一艘艘木帆船便缓缓地从沙湾海溯河而上,有吴川的,也有海康的,更远的还有徐闻的,都停泊在鸭乸港桥边的河道里,放眼望去,桅杆林立,蔚为壮观。船家运来松木须、木柴、缸瓦等货物,摆在岸边卖,那时的北桥河边,就成了一个熙熙攘攘的集市!   夕阳西下,集市散了,北桥河上,水光潋滟,木船上升起袅袅炊烟,在水面留下影影绰绰的倒影,煞是好看。 如今的鸭乸港依然让人怀旧。新春路、新景路以北,也就是现在金城小区一带,当年是大海,潮涨,碧波荡漾,潮退,便露出延绵数里的滩涂,滩涂上有蟹、螺、蚌,水坑中有小鱼虾,这时,鸭乸港人便腰背竹簍,在滩涂上一脚深一脚浅地行走一圈后,晚餐上就有了丰盛的海鲜。 最好看的是滩涂上的一群群鸭,有白的,也有黑的,鸭乸们饱餐“海鲜”后,蹒跚地离开滩涂,留下白花花的鸭蛋。老人说,“鸭乸港”的名称就由此而来。 上世纪70年代前,鸭乸港的滩涂与海,曾养活了无数鸭乸港人。鸭乸港“元老”李大爷说,上世纪50年代,他家也和许多鸭乸港人家一样,有一条小船,拴着房子后面、插在滩涂的竹竿上。潮涨了,便划出去在鸭乸港至沙湾的海面上捕鱼,自己吃不了,就拿到市场上卖,那时的鱼虾,绿色天然,吃起来格外鲜美! 鸭乸港旁的北桥河与海相通,河水清沏见底,每年夏天,小孩们就光着屁股下水游泳,顺便捉鱼摸虾。年复一年,练出了不少游泳健将。 如今,新春路、新景路两旁四、五层高的楼房鳞次节比。过去的打渔人已无踪影,旧日鸭乸港外的滩涂与海也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高楼大厦。抚今追昔,平添了沧海桑田的感慨。  
    阅读(16002)  回复(6)   查看全文>>
  • [2013-10-27]寸金公园的午餐 [图]
    周日, 就是这样搞掂的。
    阅读(1121)  回复(1)   查看全文>>
  • [2013-10-27]姐弟们 [图]
    麻章,姐弟弟 几个孩子坐在一起 。温馨。
    阅读(1084)  回复(0)   查看全文>>
  • [2013-10-27]驴行大道 [图]
    今晨,一群驴行走在 人民大道,知情者说,驴是从外地运来的,用作火锅城之食材。早上驴被赶去吃草,晚上......
    阅读(1156)  回复(1)   查看全文>>
  • [2013-10-26]铸犁村轶事 [图]
          在广东遂溪县北坡镇,有一条名为铸犁村的村庄,村内,十数间铸造作坊星罗棋布,进入作坊,一切是那么的原始古朴,置身其中,仿佛回到了两千多年前……   铸犁村轶事   广东遂溪县北坡镇有条千余人口的村庄,名铸犁,以铸犁为业者众而得名。 日前,笔者一行造访该村,见村内星罗棋布十数间铸造作坊,为之震撼。 作坊皆简易棚,棚内砂型模具横陈,工具简陋,一切是那么的原始与古朴,置身其中,仿佛回到了两千多年前。 铸铁炉立于工棚外,名为冲天炉,高2米余,直径一米,以焦炭为燃料,鼓风机呜鸣,炉火冲天,工人不时往炉顶投入如烂锅等废旧铁,将其熔为铁水,铁水出炉时,火花迸射,映照得四周一片通红,煞是壮观。工人以坩锅盛之,注入预先制作好的砂模中,十多分钟后冷却脱模,再稍修整,便成铸铁件成品。 作坊李师傅说,铸犁村明末由福建莆田迁来,因土地贫脊,难以农为生计,于是,便有以铸犁为业者,后人传承其日臻成熟之技艺,发展为规模较大的铸造专业村。据村中老人说,铸造从业者至今已有三十余代,现村内仍有古代铸造作坊遗址数间。 现时开工的铸造作坊有十余间,铸造犁头、栏杆、铁门及各种工艺品不等,产品畅销各地。 师傅说,铸造讲究技巧,倒模用的砂质须以河砂配黄泥,揉成块,以摔地不散为合格,铸铁炉温严格控制在1400度,误差100度。 铸犁村制作模具的工艺得祖上真传,精致考究,因而工件平整如铇削。其精美的产品闻名遐迩,购买或来料加工者众多。 我们看到,现今铸犁村的铸造作坊沿袭两千多年前的工艺,除了以电动鼓风机代替代了风箱,焦炭替代了木炭外,如加料、制作模型、铁水浇注、脱模、修整等依然是肩挑手提及手工操作。 村民担心,随着农业生产逐步实现机械化,耕牛使用的铁犁需求量越来越少,铸犁村铸造业逐渐式微。 铸造是繁重的体力劳动。村民说,这是祖宗遗留下来的产业,因而,铸犁村依然有两百多人顽强地操持着。      
    阅读(1312)  回复(0)   查看全文>>
  • [2013-10-26]铸犁村轶事 [图] [精]
        在广东遂溪县北坡镇,有一条名为铸犁村的村庄,村内,十数间铸造作坊星罗棋布,进入作坊,一切是那么的原始古朴,置身其中,仿佛回到了两千多年前……     铸犁村轶事     广东遂溪县北坡镇有条千余人口的村庄,名铸犁,以铸犁为业者众而得名。     日前,笔者一行造访该村,见村内星罗棋布十数间铸造作坊,为之震撼。     作坊皆简易棚,棚内砂型模具横陈,工具简陋,一切是那么的原始与古朴,置身其中,仿佛回到了两千多年前。     铸铁炉立于工棚外,名为冲天炉,高2米余,直径一米,以焦炭为燃料,鼓风机呜鸣,炉火冲天,工人不时往炉顶投入如烂锅等废旧铁,将其熔为铁水,铁水出炉时,火花迸射,映照得四周一片通红,煞是壮观。工人以坩锅盛之,注入预先制作好的砂模中,十多分钟后冷却脱模,再稍修整,便成铸铁件成品。     作坊李师傅说,铸犁村明末由福建莆田迁来,因土地贫脊,难以农为生计,于是,便有以铸犁为业者,后人传承其日臻成熟之技艺,发展为规模较大的铸造专业村。据村中老人说,铸造从业者至今已有三十余代,现村内仍有古代铸造作坊遗址数间。     现时开工的铸造作坊有十余间,铸造犁头、栏杆、铁门及各种工艺品不等,产品畅销各地。     师傅说,铸造讲究技巧,倒模用的砂质须以河砂配黄泥,揉成块,以摔地不散为合格,铸铁炉温严格控制在1400度,误差100度。     铸犁村制作模具的工艺得祖上真传,精致考究,因而工件平整如铇削。其精美的产品闻名遐迩,购买或来料加工者众多。     我们看到,现今铸犁村的铸造作坊沿袭两千多年前的工艺,除了以电动鼓风机代替代了风箱,焦炭替代了木炭外,如加料、制作模型、铁水浇注、脱模、修整等依然是肩挑手提及手工操作。     村民担心,随着农业生产逐步实现机械化,耕牛使用的铁犁需求量越来越少,铸犁村铸造业逐渐式微。  &nb
    阅读(4396)  回复(4)   查看全文>>
  • [2013-10-26]铸犁村轶事 [图]
          在广东遂溪县北坡镇,有一条名为铸犁村的村庄,村内,十数间铸造作坊星罗棋布,进入作坊,一切是那么的原始古朴,置身其中,仿佛回到了两千多年前……     广东遂溪县北坡镇有条千余人口的村庄,名铸犁,以铸犁为业者众而得名。 日前,笔者一行造访该村,见村内星罗棋布十数间铸造作坊,为之震撼。 作坊皆简易棚,棚内砂型模具横陈,工具简陋,一切是那么的原始与古朴,置身其中,仿佛回到了两千多年前。 铸铁炉立于工棚外,名为冲天炉,高2米余,直径一米,以焦炭为燃料,鼓风机呜鸣,炉火冲天,工人不时往炉顶投入如烂锅等废旧铁,将其熔为铁水,铁水出炉时,火花迸射,映照得四周一片通红,煞是壮观。工人以坩锅盛之,注入预先制作好的砂模中,十多分钟后冷却脱模,再稍修整,便成铸铁件成品。 作坊李师傅说,铸犁村明末由福建莆田迁来,因土地贫脊,难以农为生计,于是,便有以铸犁为业者,后人传承其日臻成熟之技艺,发展为规模较大的铸造专业村。据村中老人说,铸造从业者至今已有三十余代,现村内仍有古代铸造作坊遗址数间。 现时开工的铸造作坊有十余间,铸造犁头、栏杆、铁门及各种工艺品不等,产品畅销各地。 师傅说,铸造讲究技巧,倒模用的砂质须以河砂配黄泥,揉成块,以摔地不散为合格,铸铁炉温严格控制在1400度,误差100度。 铸犁村制作模具的工艺得祖上真传,精致考究,因而工件平整如铇削。其精美的产品闻名遐迩,购买或来料加工者众多。 我们看到,现今铸犁村的铸造作坊沿袭两千多年前的工艺,除了以电动鼓风机代替代了风箱,焦炭替代了木炭外,如加料、制作模型、铁水浇注、脱模、修整等依然是肩挑手提及手工操作。 村民担心,随着农业生产逐步实现机械化,耕牛使用的铁犁需求量越来越少,铸犁村铸造业逐渐式微。 铸造是繁重的体力劳动。村民说,这是祖宗遗留下来的产业,因而,铸犁村依然有两百多人顽强地操持着。      
    阅读(2449)  回复(0)   查看全文>>
  • [2013-10-26]其乐融融  [图]
    今晨,军民路,一长发青年骑三轮车,车载货物,有狗立于货顶傲视,4猫于车后玩耍,其乐融融。趣!
    阅读(2308)  回复(6)   查看全文>>
  • [2013-10-26]其乐融融
    今晨,军民路,一长发青年骑三轮车,车载货物,有狗立于货顶傲视,4猫于车后玩耍,其乐融融。趣!
    阅读(379)  回复(0)   查看全文>>
  • [2013-10-15]老马和他的“三转一响” [图]
            老马和他的“三转一响”             “三转一响”(手表、自行车、衣车和收音机)是当年湛江年轻人十分向往的时尚物品。 我的朋友老马同我说起当年他的婚事,就是从“三转一响”中的衣车开始的。 老马家有一部旧衣车,静静地立在客厅旁。客厅布置得很雅致,窗明几净,吊灯熠熠生辉,从错落有致地摆放的55寸的液晶电视、真皮沙发、红木茶几和墙上的字画中,无不透出浓浓的书卷气息。老马的家人说,这灰头土面的旧衣车与客厅里的摆设不太协调,想让这衣车“下课”,然而老马不愿意,老马说,每当看到这部衣车,就勾起了对过去酸甜苦辣的生活回忆。每周,老马都小心翼翼地将这部衣车擦拭得一尘不染。 我在老马家,仔细地端详着这部旧衣车,这是产自60年代中期的华南牌衣车,老马说,衣车的脚架在一次搬运中曾不小心摔断了,后来找人焊好了,于是便在焊接处留下一条疤痕,裂开翘起的板面,仿佛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它那不寻常的经历...... 说起这部旧衣车,老马便打开了话匣子,老马说,70年代,论男孩“品位”的高下,就要看其是否拥有手表、自行车、衣车和收音机这“三转一响”,若没有这基本“硬件”,男孩的“品位”就低了许多,自然,追求女孩的成功率便也低了许多,当然,要结婚就更难了。 70年代初,经过不懈努力,老马终于到了谈婚论嫁阶段,依湛江的惯例,没有“三转一响”,女方家长是无论如何不肯让女儿进男家门的。自行车好办!老马早就有了,老马要从赤坎到霞山上班,为了节省车费,他买了一部二手自行车,每天在霞赤两地来回几次地骑行,可惜的是,这部自行车除了车铃不响,车身全都响了,女方倒也不计较。手表呢,听朋友指点,老马从二手市场用30元买了一只二手货,这手表外形时尚,却时快时慢的,有时还“罢工”,老马想,只要经常留意调整时间,是可以蒙混过关的。收音机还算易解决,虽然当年电子管的红灯牌收音机很贵,要一百多元,并且不容易买,但老马自有办法,托人从外地买了一部40多元的晶体管收音机,收音机开起来声音吱吱作响,不大悦耳,但这“一响”也算有了。唯独这衣车,可使老马伤透了脑筋,当年的衣车实在难买,不是要凭票,就是要走后门,老马为人忠厚老实,既无自行车
    阅读(3315)  回复(3)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