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简介
 亦云
422
帖子
2915
积分
6
粉丝
发短信 加关注
 空间
  • 总访问量:165013
  • 今日访问:175
  • 注册时间:2013/8/15
  • 上次登录:2018/8/30
日志分类 <全部>

  ※ 美食

  ※ 旧街风情

  ※ 社会生活

  ※ 情感

  ※ 风景

  ※ 往事

日志
  • [2014-08-17]?????
    ?这张图片在曾发表在湛江日报,是一篇散文的配图照片。http://paper.gdzjdaily.com.cn/html/2013-07/29/content_12_1.htm     《水仙庙的光影》
    阅读(2085)  回复(1)   查看全文>>
  • [2013-11-22]古宅疑云~ [图]
          古宅疑云     赤坎,寻常巷陌,其间有古宅,逾百年无人居住。据悉,宅主乃南洋客,早年已不知所踪。宅门狭窄,不及两尺,   拾湿滑土砖台阶而下,可见房数间,皆殘垣破壁,蛛网纵横,阴森恐怖,房极潮湿,滴水如断珠,人对话,则回音悠长,恍如隔世。其一房有地洞,以手电探之,深幽不见底,阴风习习。     古宅疑云,谁可揭示?
    阅读(2908)  回复(4)   查看全文>>
  • [2013-11-07]水仙庙夜话 [图] [精]
      赤坎的庙宇何其多,要问哪一间是最早建成的?许多老赤坎人都会说,非水仙庙莫属。诚然,水仙庙--这座赤坎还未开埠时就已经存在的庙宇,正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在雷州半岛地段、明清时期赤坎商埠的一个重要物证。               ----水仙庙夜话   夜访水仙庙 初夏的晚上,象往常一样,我在赤坎的小巷中穿行。夜色朦胧,月光如水,行至南兴街,忽闻水仙街飘来阵阵乐器的敲打声和演唱声,隐隐约约的如仙乐,循声寻去,原来人们又在水仙庙的门前搭起了戏台,正演出着木偶戏,影影绰绰的灯光下,戏台的木偶在晃动,数十观众正沉醉在剧情中。       我找地方坐下,见一老太婆正前后地忙碌着,待她稍闲,便与她交谈,知其姓袁,年近八十,说起来还是我的远亲。袁阿婆一家与水仙庙很有渊源:祖籍坡头区龙头镇的她,祖公(人称美叔公)这代自小就在赤坎谋生,带着她的爷爷住在水仙庙后面的南兴街;50年代初,袁阿婆的父亲袁侨万全家搬到庙旁的小屋里住。几年前,袁阿婆虽然搬出去住了,但依然在这间小屋里摆放生活用品及庙里的用具。上世纪90年代,袁阿婆从赤坎中山五金修理厂退休后,便义务管理庙里的事务,诸如管理功德金、打扫卫生、为香客供应香烛、安排木偶戏演出等。有此经历,对水仙庙历史的了解,袁阿婆就很有“权威”。袁阿婆说,文化大革命期间,水仙庙里的物品都当作封资修的东西被清理,神台被推倒,神像被扔出外面,准备用作修建庙宇的两条石柱也被推倒,因太重搬不走,被人们放在庙旁,这一放就是四十多年。文化大革命后期,水仙庙成为了中山管区社队企业的铸铜工场。     水仙庙与水仙井轶事     水仙庙位于民主路与中山路交界附近的一条小巷旁,这条小巷因水仙庙而得名水仙街。小时,我住在民主路与水仙街交界处,依稀记得,当年的水仙庙很破旧,与赤坎大多庙宇一样,门面灰不溜秋。庙前有一口小水塘,水塘中有泉眼,终年涌出汩汩的清水,流向路边的水沟。庙门口种有一棵榕树,亭亭如华盖,是人们纳凉聊天的好去处。 水仙庙室内面积约40平方米,庙高4米,庙前门楣挂一幅石板制成的匾,刻有两行字,上行书炎河二帝,下行书水仙庙。水仙庙门前的空地面积近6
    阅读(22390)  回复(7)   查看全文>>
  • [2013-11-07]城地顶游记 [图]
     在一个远离民居,交通极为不便,连取水都甚为困难的两百多米高的山顶上,是谁修建了这座气势恢宏的古城堡?其有何作用?近百年来,在廉江市石角镇一带的百姓中众说纷纭;而专家学者,至今依然没有定论......          ----城地顶游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廉江市石角镇野鸭塘村委属下的南木水村位于两广的交界处,这一带是一座座绵延起伏的崇山峻岭。 城地顶山----这座距离南木水村仅十多里的大山,它以那颇具传奇色彩的传说与猜想,曾吸引了多少史家与游客,试图解开那山中尘封百年的历史。             10月的一天,冒着潇潇的秋雨,笔者一行到城地顶山作探访。车子从石角出发,在弯弯曲曲的山路行走了半小时,便到了城地顶的山脚。拔地而起的城地顶山,山高200多米,矗立在群山的环抱中,与石角著名的牛犄岭遥遥相望。这山的名字很奇特,分明是山,为何会被叫作城地顶?带着疑问,我们与村、镇的干部们一同上了山。城地顶山的山势陡峭,山路在林中蜿蜒,时隐时现,路旁树木苍翠,山花烂漫。踏着泥泞的小路,经过近一小时的艰苦跋涉,终于到了山顶。山顶的风很大,摇曳的树林前,出现了一座结构古朴、全用石头砌起来的大型建筑物,这个圆形的建筑物环绕山顶而建,形似古代城堡。城墙基础部分用长方形的沉积岩石砌,以白色的灰沙贴结,墙体中上部也是用石头叠起来的,有方的也有圆的,却大多没有灰沙贴结。已风化严重、外表极为粗糙的每一块石头,都仿佛默默地向人们述说着它那不寻常的历史。       城门入口的门楣是一块巨大的长方形花岗岩石,依稀可见用白灰写的合头城三个字。门楣上部嵌着廉江县人民政府一九八七年十月一日所制的石碑,上书:廉江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头城(寨)遗址,时间:清末至民国元年。 穿过巨大的石门,便到了城堡的内部,城堡内的面积有一千多平方米,里面绿树婆娑,荒草悽悽,地面上散落了大大小小的石块,想必是城堡内的建筑物坍塌所致。城堡四周厚近二米,高达六米的坚实石墙,将山顶围护得严严实实如铁桶。 在城堡内,我们注意到,合头城高大的外墙上往东、南、西、北方向均修建了多个瞭望孔和射击
    阅读(16052)  回复(4)   查看全文>>
  • [2013-10-30]话说鸭乸港 [图]
                  话说鸭乸港    “鸭乸港”是赤坎人最熟悉不过的地方,指现今新春路、新景路周边的地带。清朝末年,鸭乸港成了赤坎的港口,现在民权路口的一座低矮破旧的房子,正是当年港务所的旧址,那风化剥落的墙壁,仿佛默默地向人们诉说当年的沧桑……     进入鸭乸港要经过一条横跨北桥河、长约30米的鸭乸桥。上世纪60年代前,鸭乸港桥是用木搭建的,宽不过3米,一头连着民权路,另一头连着新春路。涨潮时,一艘艘木帆船便缓缓地从沙湾海溯河而上,有吴川的,也有海康的,更远的还有徐闻的,都停泊在鸭乸港桥边的河道里,放眼望去,桅杆林立,蔚为壮观。船家运来松木须、木柴、缸瓦等货物,摆在岸边卖,那时的北桥河边,就成了一个熙熙攘攘的集市!   夕阳西下,集市散了,北桥河上,水光潋滟,木船上升起袅袅炊烟,在水面留下影影绰绰的倒影,煞是好看。 如今的鸭乸港依然让人怀旧。新春路、新景路以北,也就是现在金城小区一带,当年是大海,潮涨,碧波荡漾,潮退,便露出延绵数里的滩涂,滩涂上有蟹、螺、蚌,水坑中有小鱼虾,这时,鸭乸港人便腰背竹簍,在滩涂上一脚深一脚浅地行走一圈后,晚餐上就有了丰盛的海鲜。 最好看的是滩涂上的一群群鸭,有白的,也有黑的,鸭乸们饱餐“海鲜”后,蹒跚地离开滩涂,留下白花花的鸭蛋。老人说,“鸭乸港”的名称就由此而来。 上世纪70年代前,鸭乸港的滩涂与海,曾养活了无数鸭乸港人。鸭乸港“元老”李大爷说,上世纪50年代,他家也和许多鸭乸港人家一样,有一条小船,拴着房子后面、插在滩涂的竹竿上。潮涨了,便划出去在鸭乸港至沙湾的海面上捕鱼,自己吃不了,就拿到市场上卖,那时的鱼虾,绿色天然,吃起来格外鲜美! 鸭乸港旁的北桥河与海相通,河水清沏见底,每年夏天,小孩们就光着屁股下水游泳,顺便捉鱼摸虾。年复一年,练出了不少游泳健将。 如今,新春路、新景路两旁四、五层高的楼房鳞次节比。过去的打渔人已无踪影,旧日鸭乸港外的滩涂与海也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高楼大厦。抚今追昔,平添了沧海桑田的感慨。  
    阅读(16124)  回复(6)   查看全文>>
  • [2013-09-26]穿街过巷睇赤坎 [图]
        若说赤坎街的传统风情文化,非大通街、中兴街、古老渡、平安街、染房街、东兴街、水仙庙街、南兴街一带莫属。     大通街长不过200米,宽不过3米,街两旁大多是二层楼建筑,砖木结构,古朴简洁,都有百年以上历史,粗大的梁柱显示了房屋主人的经济实力。大通街是赤坎开埠时的商业街,楼房的一层作商铺,楼上住人。当年的大通街,商贾云集,生意兴旺发达,对赤坎的经济发展曾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大通街有几条通往民主路的小巷:古老渡、平安街、染房街、东兴街、水仙庙街,从民主路往上看,这几条小巷上一层层的青石台阶,宛如一本本叠起来的书,乌黑发亮的青石台阶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仿佛向人们诉说着赤坎街的古往今来。这每一条小巷的台阶正是当年的码头。朋友说,他爷爷在码头当了一辈子咕哩(搬运工),每天从停泊在民主路的木船上卸下货物,扛到大通街上的商铺。走在这旧码头的青石板上,我们仿佛轻轻地掀开了尘封的历史,依稀看到百多年前码头那熙熙攘攘的繁华景像。     徘徊于赤坎旧街,我仿佛听到儿时常听到的“虾酱蟛蜞汁!”、“五香南乳花生!”、“猪骨换糖胶!”、“铲刀磨铰剪!”、“猪肠粉!”、“卖油柑叶!”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宛转悠长,在这寻常陌巷间回荡。     古老渡街卖五香南乳花生的是一瘦削老头,花生用玻璃瓶装着放在地上,5分钱一小酒杯花生。至今我还忘记不了他俯下身来,那铮亮的秃顶和小心翼翼地装着花生的神态。老头的花生酥脆、有浓郁的南乳香味,是当年赤坎的“品牌”,我只试过一次,真是好吃到利(舌头)都吞落去!    南乳花生旁有一间捏公仔的档口,档主用面粉调色,捏成的公仔有10公分左右高,均五彩斑斓,栩栩如生,捏造的人物以水浒、三国为主。令我记忆尤新的是,有一次,我走过他的档口,见他刚好在捏“时迁偷鸡”,看看这面粉捏成的“时迁”,再看看这档主,我真搞不清这“时迁”究竟是档主,还是档主是“时迁”了?     文化革命前,赤坎的文化生活,莫过于听“单眼仔讲古仔”丰富了,单眼仔原名孔权,广东南海人,抗战时期逃难
    阅读(8384)  回复(4)   查看全文>>
  • [2013-09-26]穿街过巷睇赤坎 [图]
                   穿街过巷睇赤坎                                若说赤坎街的传统风情文化,非大通街、中兴街、古老渡、平安街、染房街、东兴街、水仙庙街、南兴街一带莫属。     大通街长不过200米,宽不过3米,街两旁大多是二层楼建筑,砖木结构,古朴简洁,都有百年以上历史,粗大的梁柱显示了房屋主人的经济实力。大通街是赤坎开埠时的商业街,楼房的一层作商铺,楼上住人。当年的大通街,商贾云集,生意兴旺发达,对赤坎的经济发展曾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大通街有几条通往民主路的小巷:古老渡、平安街、染房街、东兴街、水仙庙街,从民主路往上看,这几条小巷上一层层的青石台阶,宛如一本本叠起来的书,乌黑发亮的青石台阶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仿佛向人们诉说着赤坎街的古往今来。这每一条小巷的台阶正是当年的码头。朋友说,他爷爷在码头当了一辈子咕哩(搬运工),每天从停泊在民主路的木船上卸下货物,扛到大通街上的商铺。走在这旧码头的青石板上,我们仿佛轻轻地掀开了尘封的历史,依稀看到百多年前码头那熙熙攘攘的繁华景像。     徘徊于赤坎旧街,我仿佛听到儿时常听到的“虾酱蟛蜞汁!”、“五香南乳花生!”、“猪骨换糖胶!”、“铲刀磨铰剪!”、“猪肠粉!”、“卖油柑叶!”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宛转悠长,在这寻常陌巷间回荡。     古老渡街卖五香南乳花生的是一瘦削老头,花生用玻璃瓶装着放在地上,5分钱一小酒杯花生。至今我还忘记不了他俯下身来,那铮亮的秃顶和小心翼翼地装着花生的神态。老头的花生酥脆、有浓郁的南乳香味,是当年赤坎的“品牌”,我只试过一次,真是好吃到利(舌头)都吞落去! &nb
    阅读(1843)  回复(0)   查看全文>>
  • [2013-08-15]小巷的太阳! [图]
    小巷的太阳!
    阅读(2144)  回复(5)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