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独爱中年发布时间:2011-01-28阅读[1487]回复[0]字体大小:

以前大家都认为学生只能以学习为本,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未毕业前就已经领了结婚证,大学生到底该不该结婚?3月29日,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公布,原规定中“在校学习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作退学处理”的条文被撤销,对学生能否结婚不再作特殊规定。
 

  一时“大学生可以结婚了”的新闻,成为各大媒体和BBS上的热门话题。有意思的是,几种意见泾渭分明:评论家们一致叫好,认为这是“下位法”服从“上位法”的体现,是高校管理理念从“管理为本向权利为本”的转变。
 

在校大学生到底该不该结婚?1

  而作为该规定主体的大学生,对这个话题并不热衷:“真够荒唐的!只是允许结婚而已,又不是强迫必须结婚,怎么这么多人大惊小怪的?”
 

  对于有人担心在校期间结婚学校要考虑住房问题,一位网友笑言:“难道你以为毕业后,市长会准备一套结婚住房等着你吗?”
 

  家长和一些高校管理者没那么兴奋。海南大学校长谭世贵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我和一些教师、家长担心,学校对学生在两性关系方面不加以明确的限制和约束,有可能导致‘同居’增多,不利于校园环境的净化。”
 

  这样的“担心”,一直有着极为细致的表现———各高校校规中,不乏禁止学生在校内牵手、搂腰、拥抱、接吻的内容,甚至还有条款涉及对在食堂互相喂饭、女生穿低胸露背装等的制裁。2004年,成都一对学生情侣就因为在教室里接吻、拥抱,被学校以《学生违纪处分规定》中一条“发生非法性行为者,给予开除学籍处分”为依据,勒令退学。
 

  就此而言,不禁止大学生结婚的象征意义重于现实意义。一位法律界人士说得明白:“这意味着,教育部或是高校有没有权力来限制学生的婚姻自由。”
 

  学者杨东平说,中国大学对学生一直以来就像父亲管儿子一样,一言一行,从头到尾,恨不得要承担全部责任。国外学生则实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只要年满18岁,没有人可以剥夺你应该享受的权利,但是如果你因为谈恋爱、因为同居、因为怀孕耽误了学业,那是你自己的事情,学校不负责任。这其中有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涉及不同的高校管理理念。
 

  有人担心:“这不是鼓励孩子们上大学就谈恋爱结婚吗?这样怎么还能安心学习?”
 

  25岁的研究生小蔡回答:“能不能结婚是权利问题,结不结是选择问题。”
 

  网友“拧发条鸟”说得更尖刻:“谈利弊一类的问题,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前提上:大学生心智不健全,蠢到自己不能分析利大弊大,需要别人———教育长官或者其他闲人来替他们操心做决定。”
 

  对此还有争议。
 

  “什么叫民主社会?就是你享受权利,但同时要为你的行为负责。成年人,要不要结婚是他们自己应该考虑的,应该负责的。不该结的结了婚,也应该由他们自己承担后果。承担自己的选择所带来的后果,这是他们的权利。”新浪网上一条帖子说。
 

  而紧接的跟帖是:“以上说法简直是胡说八道!”“对自己负责?每人走错一小步,社会走错一大步!凡事还得有个过程,得和民情、国民素质同步才行。”
 

  这样的逻辑和论断听起来并不陌生:长辈说,你懂什么,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老师说,标准答案就是这样,哪儿有那么多为什么;官员说,老百姓素质太差,权利多了影响稳定。
 

  一位网友感叹:“人究竟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真正为自己的事做主?”
 

  这涉及的问题也许是:人有没有权利选择他认为合适的生活和思想方式?是否相信人有自我规划和理性选择的能力?
 

  一则新闻挺有意思:“大学生傍老族人数激增”。据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徐安琪的一项调查,上海市徐汇区746户家庭中,只有15%已经大学毕业的孩子不用家里一分钱。
 

  “仅仅说年轻人娇生惯养是不公平的。”一位教育记者认为,“责任感、自立、自主意识的培养,都需要从小学习和感受。所以这种现象相当程度上,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自己种下的苦果。”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开心网 人人网
网友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