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夏天的风发布时间:2011-10-08阅读[3439]回复[0]字体大小:
 湛江是广东重要的海鲜生产地,“到湛江,食海鲜”,这是外地游客津津乐道、湛江市民耳熟能详的口头禅。

  从2009年开始,湛江港口货物吞吐量开始突破亿吨,迈进全国15个亿吨大港行列。随着湛江港和湛江沿海工业的发展,湛江渔港的海鲜生产,也开始出现污染情况。广东海洋大学海洋与气象学院陈清香教授研究了湛江海域的贝类,她并没选用港口受到明显污染的贝类,而是选用位于湛江湾外海域、受工农业污染较少的贝类。不过,研究结果依然不容乐观。

  “贝壳类均是肌肉中的重金属含量最低,而内脏团(含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的重金属含量高,也就是说,食用贝类时选食肌肉部分是最安全的。从中国人的传统食用习惯来看,食用腹足类时,基本上是选食肌肉部分、腹足,但食用双壳类的贝类时,很多(如牡蛎、蛤、蛏、蚶、贻贝等)都是食用整个软体部,这大大增加了摄入重金属的风险。”陈清香认为。

  “珠江口海域的生物体受重金属的污染影响较大。伶仃洋甲壳类、双壳类、鱼类和头足类都已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尤其铜等重金属,甚至达到了重度污染水平。”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黄小平博士认为。

  黄小平表示,一般来说,重金属容易富集在海洋生物体的肾、肝脏、性腺、鳃中,广东海产品中的棘头梅童鱼的铬元素和铅元素分别超标24倍和48倍,另一种主要经济鱼类长蛇鲻(俗称狗母鱼)的铅元素超标53倍。而市民经常食用的生蚝中,铜元素和镉元素分别超标740倍和90倍。

  “水体底层生物>中上层种类>近底层种类;鱼类富集铅和汞的能力强,甲壳动物富集镉和汞元素能力强;软体动物中富集铅元素。”黄小平博士总结道。

  黄小平表示,有机物污染方面,以虾姑和龙头鱼污染较重。“蚌类等生物体检测到较高浓度的有机污染,一些污染已经到了可能危害食用大量海产品人群健康的水平。”

  偷排犹如猫鼠游戏

  对于广东近海污染,广东海洋环境监测部门、广东环保部门联手监测和治理污染多年,为何广东海洋的污染病症久治不愈,并且还有恶化迹象?

  “目前化工企业污水治理成本较高,而违法受到处罚的成本很低,导致一些工厂偷排偷放污水的现象不断发生。”一位负责海洋环境监测的人士告诉记者,环境监管部门和企业之间,就像猫和老鼠,当环境监测人员采样的时候,化工厂就会开动污水处理装置,但等监测人士一走,污水处理装置就关停了,“环境监管部门没有那么多人力和精力,不可能时时刻刻紧盯着每个企业。更多时候,需要企业的自我约束。”

  广东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广东环保部门在海洋环保方面的思路是,以陆源污染控制为重点,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和推进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通过推动入海主要河流流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布局,做好对广东近海的保护,尤其是强化以珠江流域为重点的流域区域环境综合整治,从源头上保护广东海洋环境质量。“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企业排放污水之外,广东日益增多的生活污水也在排入海中,2010年广东有54亿吨生活污水排入海里,在全国各省份居于首位。目前广东全省的生活污水处理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

  广东省环保厅副厅长李晖表示,管网建设跟不上,使得目前广东污水处理项目成了一种环保“摆设”。“目前广东一县一个污水处理厂建成了,但污水处理管网没钱建。3块钱的污水处理成本,1块钱是投资建厂,2块钱是用于管网和运行,管网现在卡脖子,污水处理主体工程难完全发挥作用。”

  李晖表示,目前从老百姓手中收取的污水处理费根本不足以维持污水处理厂运行成本,各地县财政不愿掏钱,省财政又无能为力,资金不足给广东省生活污水处理带来很大困难,在广东的东西北地区,污水处理的问题尤其严重。

  不过,广东省正调集资金,加快污水处理设施、管网的建设,逐步完善城镇污水收集系统。各地级市和县政府部门也在连续开展城镇河涌整治,希望能够消除流经广东各大城市主要河段黑臭现象。同时环保部门表示,将继续关注海洋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对污水直接排海的重点企业,逐步推进在线监测工作。

  广东近海

  四大危机

  随着广东近海水体不断受到污染,广东近海生物出现了一系列危机,包括:臭油鱼、野生海豚体内大量富集石油烃、近海珊瑚大量死亡。污染已经从水中的动物,扩展到整个近海生态系统。

  问题一:远去的珊瑚

  “珊瑚覆盖率在不断下降。”陈天然博士是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近年他对广东大亚湾石珊瑚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大亚湾石珊瑚总覆盖率从1983年的76%降到现在的20%,仅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1/4。

  陈天然博士调查发现,海底珊瑚优势种从枝状的霜鹿角珊瑚转变成块状或皮壳状的秘密角蜂巢珊瑚。“相对于生长速度较快的枝状珊瑚,块状珊瑚更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如水温升高、水体富营养化等,优势种的改变可能反映大亚湾环境正在不断恶化。”

  “除了大亚湾,我还去过珠江口、广西涠洲岛、海南三亚、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做过珊瑚礁、群落的调查研究,状况并不比大亚湾好多少(除了南沙群岛)。实际上,全球范围内的珊瑚礁均出现退化的趋势,包括保护非常严格的澳大利亚大堡礁。”陈天然说。

  陈天然认为,人为因素造成海洋环境恶化是造成珊瑚死亡、退化的主要因素,在我国以及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珊瑚礁区可以明显看出。

  问题二:臭油鱼

  9月27日中午,深圳蛇口渔港,50来艘小渔船停靠在渔港里,三三两两的市民开车来到渔港买海鲜,而渔民们打的鱼都十分小,数量也不多。“我们凌晨两点出门,要跑到很远的海里去打,现在近海的鱼虾都少多了。”渔民老吴无奈地说。

  “我们饭店虽然靠着蛇口渔港,但我们不买渔港的鱼。”蛇口渔港边同兴旺海鲜饭店老板告诉羊城晚报记者,“渔港里打上来的都是臭油鱼,口味不好,我们都是去其他地方买海鱼。”

  广东海洋大学海洋资源与环境监测中心研究员孙省利表示,随着近十年来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深圳河和大沙河正在不断地向海湾排放各类污水,加之大规模的填海工程,给深圳湾海域的生态环境造成愈来愈大的压力,使得海湾属性弱化,纳潮量降低,海水交换能力差,海湾内营养盐、重金属、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在海水和沉积物中迅速蓄积。

  问题三:海豚富集石油

  由于船舶漏油、海上钻井平台事故,大量石油泄漏进了海水。最近我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海水中石油浓度一般呈近海岸高于远海的空间格局。生活在广东近海岸的中华白海豚受到海水中石油影响,体内石油烃开始富集。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选取了东莞、深圳、香港等地死亡海豚尸体进行了解剖,2010年发布结果称,由于珠江口是我国沿岸石油污染较重的水域,解剖显示中华白海豚体内的石油烃的富集已很严重。

  南海水产研究所专家解释,中华白海豚体内石油烃富集,同其栖息水体的石油污染程度有联系。“海豚是肉食性的海洋动物,处在海洋食物链的高端,捕食其栖息海域的鱼类、虾类动物。相对鱼、虾体来说,珠江口海豚对石油烃可能有生物放大作用。”

  问题四:渔民上岸

  长洲岛是珠江出海口附近的一个岛,历史上曾经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海港,当年曾经商贾云集,盛极一时。长洲岛坐船可以到广州渔民聚集的九沙尾社区。不过,九沙尾盛行一时的捕鱼现在不再流行了。广东海监贴在九沙尾社区的渔船柴油补贴公告上,显示这里仅有80条渔船。

  “现在捕鱼赚不到钱,港口污染,鱼不好吃了,这段时间休渔,打鱼的人很少了。小孩也都上岸进学校,在岸上发展。”一位老渔民告诉羊城晚报记者,整个九沙尾社区渔民家中,鲜有鱼挂着,偶尔能看到几条小鱼干。在斑驳渔港里,年轻一代穿着校服骑自行车穿行,他们已经不可能像前辈一样以捕鱼为生了。

  九沙尾渔村不远处,是一家通宵开工的石材厂,废水直接排入珠江入海口,污水设施已经停工很久。而不远处的一家电池厂,很多废水从电池厂边的河涌,直接流入入海口。

  专家提醒

  污染海鲜慎吃为佳

  由于一般情况下,重金属等污染物,容易富集在海洋生物的肾、肝脏、性腺、鳃中,而肌肉中重金属含量最低。广东海洋大学的陈清香教授认为,从食品安全的角度来看,公众日常食用贝类海鲜时,要改变食用双壳类软体部整体,最好去除贝类内脏团,食用剩下的贝类肌肉部分会更安全。

  “我们食用富集了污染物的水体生物后,多数情况下不会产生急性毒性,而是在人体内积累,存在慢性毒性。”郭鹏然博士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当污染物在人体内积累到一定量时,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较大危害,例如危害人体功能器官、致癌等。

  “海洋产品的食品安全令人担忧,需要科研人员、政府监管部门共同努力。”郭鹏然说,“所以,我们要注意不能食用水体中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较为严重区域中水体生物。不过,普通大众一般也难以知道哪些水体区域中污染物较多,所食用的水产品来自何处,所以对于食品安全,需要环境化学科研工作者和政府食品监督部门共同努力,使科研真正服务于社会。”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开心网 人人网
网友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