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放广告
  • 0
    回复
  • 3018
    阅读
  •     
  • 字体大小: 发表于:2011-11-12 14:45
    那毛角:给我一座“村中城”


    理想“村中城” 创意去打造

    老师余琼琼带着几个孩子,用五彩积木搭建一座座大厦、高塔……在幼儿园外面,那毛角的村民们也在做着同样的事:用他们的双手,打造一座理想的“村中城”,享受和城市社区一样的公共服务待遇。

    他们正在打下“城市”的地基:免费幼儿园、上学校车接送,农户创业还能得到数万元的小额贷款扶持……这些在大城市才有的公共服务,在偏远的那毛角村变为现实。

    但他们还有很多的积木,需要一块块的搭上去,直到梦想实现的那一天。

    1 关键词:瓶颈

    奔小康路上遇到新问题

    “乱”,是那毛角村曾经的写照。

    几年前,这个位于廉江市青平镇的水库移民村,是远近闻名的上访村——“经济一潭死水,上访不辞劳苦”,干群关系紧张,曾经是全省9个最迟完成换届的村之一。

    转折出现在2008年。

    2008年,在以刘存彪为首的村两委班子带领下,那毛角成立了粤西首个土地流转合作社,一个月后,当地的5条自然村206户1021亩土地实现集中流转,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全村村民每年增收15万元。弃商从政、从老板转型为支书的刘存彪也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并在前不久调任廉江和寮镇副镇长。

    如今,那毛角村的集体经济发展日新月异,茶叶、油茶、农机等专业合作社先后建立,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越来越强,附近广西的一些村庄都加入了那毛角土地流转整合的大潮。

    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土地流转后该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创业,留守儿童数量增加,读书也成了问题;部分孤寡老人在家无人照料,外出的村民对此忧心忡忡。怎样才能没有后顾之忧?他们享受更完善公共服务的愿望与日俱增。

    虽然城乡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口号喊了多年,但囿于财力、体制配套等因素,中国只有成都等地的少数试点村、以及部分集体经济极为发达的富裕村庄有着相对完善的公共服务。在更多的农村,村两委只是起到一个社会管理、经济组织的作用,能提供的公共服务几乎是空白。

    “经济发展了,也会带来一系列民生问题。这类问题倘若处理不好,反过来会影响集体经济发展,成为制约村经济发展‘瓶颈’。”时任那毛角村委会书记、现任和寮镇副镇长刘存彪说道。

    那毛角村的两委班子经过苦心研究,决定自力更生,探索农村公共服务配套的路子,解决村民们心头忧虑。

    2 关键词:免费

    搭免费校车上免费学校

    在那毛角村幼儿园,“90后”幼师余琼琼刚毕业,前不久来到老家新建的幼儿园工作,尽管工资不算高,但能帮乡亲们照顾孩子,让她对新工作很满意。

    只有妥善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外出的村民才没有后顾之忧——但村两委班子对教育的认识不止于此。“不重视教育,就没有人才。教育是脱贫致富、持续发展的根本,经济要更进一步,非靠教育不可!”刘存彪说。

    本着这种态度,村委决定用集体经济保证教育的正常运行,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今年以来,村委斥资5万余元对村小学的围墙及门窗进行基本维修,同时,为了解决在外务工者的后顾之忧,村里还筹资30万元兴建村办幼儿园。

    如今,幼儿园已正式开学,村内50名适龄儿童也已陆续免费入园就读。为了保障师资,村委特意从外地招聘专职幼教,并决定每年拿出1.4万元奖励学校老师。

    在那毛角的幼儿园与小学内,环境优美,闲适安静,除了设有课室外,校园内还配备了饭堂、寝室。为了方便接送学生上下课,村里还专门购来一辆校车,每年支出3万元左右的油费和保养、人工费用。现在,校长、老师每天都会乘车赶往村内各个角落,免费接送学生。

    “以前,不少学生为了上学,不得不翻山越岭。一些住得远点的孩子,每天甚至要走上近8公里的山路才能来到学校,这让不少外出务工的家长十分担忧。一些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的家庭,甚至将孩子送到更近的广西学校上学,也不愿意到村中学校来。”村民老余说,“现在,随着村里对教育的重视,很多家长看到了希望,他们都争先恐后地将孩子送到村中的幼儿园、小学。

    3 关键词:创意

    敬老院外的 “米袋子”熟了

    在那毛角村委会外面,波光粼粼的长青水库之畔,一大片黄澄澄的水稻已然熟透,只待收割。这是那毛角村的“米袋子工程”。

    由于全村近四分之一的人外出打工,其中过半是青年,养老问题也成为了那毛角必须解决的“奔康后遗症”。

    “以前,每次刮风下雨我们都会到村里把五保户接到村委会住。但留守老人数目在不断上升,这么接来接去也不是办法。”刘存彪说。

    2006年,出于妥善安置老年人的需要,村委斥资20多万建起了村级敬老院。目前,那毛角村的38名老人中,已有20人入住了敬老院。敬老院所有的水电费用均由村集体支付,逢年过节村委还经常组织慰问团到村里慰问老人。

    记者来到那毛角的敬老院时正值中午。十多位老人在大门口悠闲地晒着太阳,抽着水烟,乐呵呵的聊天。对于村里开设敬老院,老人们都是赞不绝口。一位老人家告诉记者:“过去每逢刮风下雨房子都漏水,现在住在养老院里,睡得安稳踏实了,吃住都很好。”

    为了妥善解决五保户老人的温饱问题,那毛角村还实施一个绝妙的创意——“米袋子工程”。村里的党员们每年利用冬闲田,种植水稻、马铃薯,从中筹集粮食、资金用于扶助村中的孤儿、五保户、特困户等弱势群体。冬季耕地承包户都会选择停耕,在冬季种植还可以节省春季撒肥的工序,可谓一举两得,土地流转大户们对此十分支持。

    通过“米袋子工程”,村中的孤儿、五保户、特困户等弱势群体每人每月可领到15斤大米。加上国家对五保户补助的120元买菜钱,和养老保险支付的55元,目前,村中老年人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4 关键词:贷款

    想贷款就找 “那毛角银行”

    土地流转给大户了,一些村民想在收地租的同时,自己另行二次创业,特别是搞一些对土地需求不高的种养业。但农户往往资金不足,起步吃力,于是向村集体诉苦。

    小额贷款这类金融服务本来是当地金融机构的事,但事实上村民贷款并不是那么容易,特别是一些贫困家庭,偿还能力不足,信用无法获得认可。

    为了帮助村民解决创业经费不足的问题,那毛角村用村合作社的名义向当地农业银行申请了一笔贷款,然后将款项分解到有需要的村民手中,帮助村民创业致富。有了村集体的背书,金融机构放心放款,村民舒心贷款,创业资金不再是问题,大家戏称这里就是“那毛角银行”。

    事实上除了小额贷款外,村集体和各合作社还能向村民提供更多的服务。

    村民林国廉是村茶叶专业合作社的一员。几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加入了茶叶专业合作社。入社后他发现,合作社让他获利颇丰。“加入合作社后,技术、销售、加工都由合作社统一管理,加工完的成品合作社还会帮忙寻找买家,这给我们提供了方便。现在,我每亩茶地的收入能达到1.5万元,比起以前单独卖茶青,收入翻了三倍多。”说起集体经济带来的实惠,林国廉笑得合不拢口。

    在平原地带的土地成功流转之后,那毛角提出“向山地发展”,相继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油茶专业合作社,准备逐步取代效益低、污染重的桉树种植业。与茶叶合作社的模式类似,那毛角的油茶产业将继续走深加工路线,发展茶油、生态日化产品等下游产业。其中所需的技术、人才和战略眼光,只有专业合作社这个平台才能提供。

    在经济活动中,那毛角村两委是当之无愧的“火车头”,村集体提供的金融服务、经济合作平台、产销资讯、产业战略,让那毛角人对经济发展前景信心满满。

    5 关键词:筑城

    构思城市路村庄社区化

    和多数农村人一样,那毛角的很多村民向往城市,他们纷纷去城市打工创业;但留下来的那毛角人却在构思另一条通往城市的路:就地建设一座堪比大城的村庄,让村民享有城市人才有的各种服务——交通、教育、医疗、文化、体育……而且还要有比城市美得多的风景。

    此前,那毛角村就已经邀请过有关部门对全村委16条自然村进行统一规划,成为了廉江市第一条全部完成了村庄规划的村委会。规划上的硬件要一一变成现实,才能为那毛角的“筑城梦”打下基础。

    近几年,那毛角村先后设立了警务区、维权服务站、医疗站等基础机构,同时还投资修建了贯通整个村委自然村的水泥硬底化村道、机耕路及水利设施,完善了那毛角村的公共设施。排污管道和垃圾场的建设也已完成规划,估计5年内可以完成。此外,到2013年,全村的自来水设施也将全部完成。

    村干部们带着记者来到村委会前的空地上,这里正在施工平整。那毛角村正筹划着在这里的7.5亩土地上修建一个广场。刘存彪介绍说:“我们要在这里建一个文化长廊,其中包括戏台、篮球场、休闲公园,让大家休闲娱乐有去处。”

    在广场旁边,村委会已经规划了一个客运车站和一个农贸市场。车站兴建计划已经进入洽谈阶段,村委会已和班车运营商取得联系,准备在那毛角设立起点站,设有到广西博白和廉江市区的两条线路。车站建成运营后,将可以惠及那毛角周边包括两广边界的5万余居民。

    做了这么多,“社区化”是那毛角村两委班子的最终构想。公共设施是硬件,人才、产业、服务和新的社会管理架构也是他们眼中的重要软件。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那毛角人很有信心,能够给村民提供跟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甚至比他们更好——譬如免费幼儿园。

    刘存彪承认,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譬如,人才就是制约社区化的一个瓶颈,今后“奖励教师、提高教师待遇”的力度还要加大,必要时还要引进外部人才,帮助那毛角人圆梦。

    【记者手记】

    自觉探索社区化的意义

    刘存彪曾经去深圳考察,听说当地的高速公路是“1公里造价1亿元”,他心里一痛:“1亿元放到农村,可以给多少人提供很好的服务啊!我不是说不要修路,而是希望国家能在建设城市的同时,更加注重农村建设,加大在农村的财政投入。眼下我们是自己在探索,但我们还是希望公共财政能给予更多支持。”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农村人对生活的憧憬,似乎没有任何理由会比城市人的标准低。他们理想中的生活,既有城市的丰裕,又没有城市的拥塞喧嚣。但公共服务支出的不均等,让他们的愿景遥不可及。这种先城市后农村的发展战略,正是形成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湛江在城乡一体化方面作出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如城乡居民医保一体化的“湛江模式”,让许多农村在医保领域率先实现了“城乡均等”。

    我省印发的《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指出,要最终实现区域间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差距控制在20%以内的目标。

    但是要给村民们一座“村中城”,公共财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那毛角人自觉探索“社区化”的意义,不在于他们走了多远,而在于帮助我们了解了一个重要的课题:他们到底需要一座什么样的“村中城”?

    对于这个问题,那毛角人一时还无法描述得更清晰。但他们完善公共服务、打造社区生活的探索还会继续下去。

    答案总会浮现。

     
    喜获0朵鲜花

    惨遭0个鸡蛋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开心网 人人网
    相关主题:
      游客